正觉网
正觉网
基本佛法 类品述说·三十七道品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您认识佛教吗 说吉话祥
主页/ 佛学基本知识/ 文章正文

南京市长:将重建大报恩寺塔 永久供奉佛祖舍利

导读:南京市长:将重建大报恩寺塔 永久供奉佛祖舍利 南京将重建大报恩寺供奉佛祖舍利 佛祖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“盛世重光”,世界现存唯一的佛顶真骨舍利千年后重现人间。昨日、整个大典通过央视、凤凰网向全世界直...
南京市长:将重建大报恩寺塔 永久供奉佛祖舍利

南京将重建大报恩寺供奉佛祖舍利

佛祖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“盛世重光”,世界现存唯一的佛顶真骨舍利千年后重现人间。昨日、整个大典通过央视、凤凰网向全世界直播之后,对于南京乃至中国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?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表示,佛顶真骨舍利是佛教的无上宝物,其盛世重光对于佛教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班禅额尔德尼·确吉杰布发来贺电表示,佛顶真骨在中国南京盛世重光,预示着中国将“太平盛世再兴”。

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:彰显了南京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

昨天,两岸三地的高僧大德云集南京。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及诸位副会长,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明学长老及省内各大寺院住持,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长老、澳门佛教总会理事长健钊长老等,以及四众弟子数千人参加了法会。

“金陵古都,法缘殊胜;佛教圣物,盛世重光。”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昨日在栖霞寺向记者表示,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,使得南京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得以进一步彰显。南京是六朝古都、十朝都会,拥有2480余年的建城史和1780多年的佛教文化发展史。从东吴到南朝,一代代译经大师在这里翻译了大小乘佛教经典约500部、2000多卷,使南京成为全国重要的译经中心、义学基地。南朝时,金陵城内讲坛遍布,法会听众如云。以建康为中心的南朝佛教,影响后来中国佛教至为深远。晚清中国佛教衰微,杨仁山居士在南京创立金陵刻经处,刻经、讲学、弘法,直接推动了近现代中国佛教的全面复兴。

“南京大报恩寺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法会的举办,对于弘扬佛法、推动佛教文化研究和海内外佛教交流,对于南京佛教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,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。”学诚法师表示。

班禅发来贺电:中国将“太平盛世再兴”

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长老说,佛教发源于印度,光大于中国,这也可能是世上唯一的佛顶真骨。对佛教徒来说,佛顶骨舍利至高无上,见舍利如见佛陀,所以舍利“至大无形”。

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表示,佛顶真骨舍利是佛教的无上宝物,其盛世重光对于佛教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同时,在同一地址,曾于1942年出土玄奘大师顶骨舍利,同在一寺供养,实属绝无仅有。

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班禅额尔德尼·确吉杰布发来贺电表示,佛顶真骨在中国南京盛世重光,预示着中国将“太平盛世再兴”。星云长老也表示,佛顶骨舍利在中国重现人间,将庇佑中国昌盛。

南京市市长季建业:

将重建大报恩寺塔永久供奉佛祖舍利

2010年6月12日上午10时许,“盛世重光佛顶骨舍利庆典大会”在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寺隆重举行。南京市长季建业在讲话中说,南京将重建大报恩寺塔永久供奉佛祖舍利,使南京成为佛教文化传承之地,成为佛教信众的瞻礼之地。

大报恩寺位于江苏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秦淮河畔长干里。位于大殿后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建造于永乐十年,宣德三年竣工,九层八面,高达78.2米。角梁下悬挂风铃152个,日夜作响,声闻数里。自建成之日起就点燃长明塔灯140盏,曾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。

后被毁于太平天国。

南京一直希望能重建大报恩寺塔。在重建的过程中先对该地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挖掘。没想到,在原本被认为是明代大报恩寺塔的地宫遗址周围,意外挖到了早其400年的北宋长干寺地宫,发现了七宝阿育王塔,从而使得佛祖舍利在盛世重光。

原来就准备重建大报恩寺塔的南京,在佛祖舍利盛世重光后,更有信心尽快建设起一座恢弘的天下第一琉璃宝塔。

据悉,由于长干寺地宫的发现,原建设方案有了调整。新建的南京大报恩寺塔将做足琉璃特色———新的琉璃宝塔将向北移址重建,宝塔内部及塔基将建造佛教文化博物馆和琉璃艺术博物馆,展示大报恩寺塔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。原塔的塔基、长干寺地宫与报恩寺主殿遗址,将作为遗迹景观供游客参观。

据悉,昨日重光于世的佛祖顶骨、诸圣舍利等圣物,将会被迎回大报恩寺塔供奉。

■特别提醒:

每天8点到16点30分可供奉佛顶骨舍利

记者了解到,在下面的一个月时间内,佛顶骨舍利都将供奉在栖霞寺的藏经楼内。要想供奉佛顶骨舍利,首先要接受严格的安检。“我们装了两个安检门,书包、手机、相机等,以及一些易燃易爆的物品都不得带到其中。为此,我们特地安排了一些寄存点,可以供游客寄存包裹。”现场的安保人员告诉记者,这一切都是出于保护佛顶骨舍利的安全。

而且记者也了解到,佛顶骨舍利的供奉时间也有特殊的规定,“早上8点开始,到下午4点半时就只出不进了。”

作者:成岗 刘磊/来源:南京晨报

(责任编辑:李夏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