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观法师
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44
成观法师
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44
「二恶作」:恶作有二种:一、为属心所有法之一,与「悔」同义,故成唯识论译作「悔」,但此「悔」是「追悔」之悔,不是「忏悔」之悔。二、即为戒律中之「突吉罗」,指身、口之微细恶行。心所有法之「恶作」,又有二义:一、「恶」读为/c
恶作又可作四句(有四种状况):
1追悔已作之恶业——这便是善性的恶作(「善恶作」)
2追悔已作之善业——这便是「恶恶作」。
3追悔已作善业之未圆满——这便是「善恶作」。
4追悔已作恶业之未圆满——这便是「恶恶作」。
「恶作心所」的体性为:厌恶所作之业(包括善业或恶业):心生追悔。
「恶作」的业用为:能障奢摩他(止)。不但追悔先前「已作」之事是恶作,连追悔先前「不作」某事,也叫恶作。例如有人追悔地说:「我先前为何不作这件事呢?」而懊悔不已,这也是一种恶作。若于习定中,对先前所作、或不作的事,生起追悔之心(恶作) ,便会障碍修定(修止)。故经中说:已过不可得,乃至三世心不可得。又,文殊师利菩萨言:「于一切法,不忆想分别,号为禅师。」如是思惟观察,可对治恶作。
「三寻、四伺」:「寻」,是寻求(或寻求推度)之义。其体性为:能令心匆迫急违,在意识所取的名言和境相上,粗转为性。「伺」,伺察(或伺察思惟)之义。(伺之原义为—守候、等待)。「伺心所」的体性为:能令心匆迫急遽,在意识所取的名言和境相上,细转为性。简言之,即寻为粗心,伺为细心。寻与伺二心所的业用为:能作为身心能否安住之所依。而这又要看寻伺是以什么为体而定:若寻伺是以徧行的「思心所」为体,身心便得安住,因为依于思心所的寻伺,其行相比较细缓。但寻伺若是以「慧心所」为体,则身心便不得安住,因为依于慧心所的寻伺,其行相比较粗急,故令身心不安。行禅之中,身心的安住或不安住,都是依于寻伺,因此说寻伺为身心「安不安住……所依为业。」(成唯识论)。故知寻伺二心所法,对行禅者的重要性。
又,以寻伺来区分三界之性,则欲界及初静虑(即初禅)为「有寻有伺地」;在初静虑与二静虑之间的「未至定」, 称为「无寻唯伺地」;二静虑以上为「无寻无伺地」。表列如下:
有寻有伺地
无寻唯伺地
无寻无伺地
以上释心所有法的第六类,不定心所。至此,五位百法的第二位,五十一种心所有法,全部释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