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觉网
正觉网
单独中的洞见 哲理故事300篇 谈佛说禅悟人生 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 佛心禅语中的人生智慧
主页/ 谈佛说禅悟人生/ 文章正文

年轻人学一点禅学,放下内心的不安全和寂寞感

导读:年轻人学一点禅学,放下内心的不安全和寂寞感文/小潘爱说话,本文为小潘爱说话创作整理,转载请注明来源于:小潘爱说话有时我们实在无法明确指出自己究竟有什么不足之处;然而,光是这种与他人有所区隔、分离的...
年轻人学一点禅学,放下内心的不安全和寂寞感

文/小潘爱说话,本文为小潘爱说话创作整理,转载请注明来源于:小潘爱说话

有时我们实在无法明确指出自己究竟有什么不足之处;然而,光是这种与他人有所区隔、分离的自我感,就足以引发一种基本假设,也就是"我不太对劲"。我们可能因此焦虑不安、忙碌不堪;也可能由此产生深刻的寂寞感,好似由于身为"我",而无法有所归属、无法感到健全完整。

认为自己是分离的、不完整的、岌岌可危的信念,并非本质的机能失常所致,相反地,这种信念并非人类独有,而是所有生物与生俱来的一部分。

禅观生物学家和作家戴维·达林(DavidDarling)指出,即使是最早出现的单细胞生物,也已经"在自己和外界之间建立了屏障,某种明确且持续不衰的分界……二元论的基础,即自我与外在世界两者分离的信念,就此产生。"这种存在的区隔感,就是我们这神秘大千世界的主题曲。单细胞生物会推拒有害物质,趋向滋养之物,人类也有同样的本能回应,只不过我们是透过某种复杂得惊人的生理、心理与情感活动的配置,来展现执著与嗔恨,这其中有许多状态是我们无法察觉的。

欲求和恐惧是与生俱来的能量,是生物进化的一部分,用来保护我们、帮助我们茁壮成长。但是,当这些成为"自我感"的核心时,我们就看不到自身存在的全貌;最多只能认同自身的禀性,而我们的禀性是把自己看作一种不完整、岌岌可危且遗世独立的存在。

譬如,假使我们的自我意识建立在需要外界关注及对外界的不安全感上,那么,我们就会忘记自己其实也是好奇、幽默且充满关爱之心的,我们遗忘了滋养我们的呼吸,遗忘了把我们联结在一起的爱,这些都是我们在这世间的共同体验。最可惜的是,我们遗忘了清净的觉性,灿烂闪耀的觉知,也就是,我们的佛性。

对不完美无需忧虑

许多人告诉我,等到他们终于能够看清,长久以来自己的生命都禁锢于自我憎恨与羞愧感中时,除了感到哀伤之外,也涌现了一丝恢复生机的希望。犹如从梦魇中醒来一般,当我们能够看清自己的牢笼时,也得以觉察自己冲出牢笼的潜力。

七世纪知名的禅观大师僧灿①教导我们,真正的解脱自在就是"对不完美不忧虑",也就是说,如实接纳我们身为人的存在,如实接纳所有的生命。不完美并非我们个人的问题,它原本就是存在的一部分;我们都会被欲求和恐惧束缚,我们都会无意识地采取行动,我们都会生病,也会衰老。倘若我们能够轻松看待所谓的不完美,就不会再浪费自己的生命追求与众不同,或迷失在担心出错的恐惧之中。

劳伦斯②(D.H.Lawrence)曾将西方文化描述为一棵被连根拔起的巨树,树根暴露在空气中,"由于无法满足内在更重大的需求,我们正在凋萎。"他写道,"我们切断了内在滋养与新生的重要泉源。"只有重新发现自身的良善真谛,以及我们与所有生命固有的联系,我们才能重生。只有透过与人相互关爱以待、全神贯注于当下的每一刻、觉知身心的欢愉与痛苦,我们的"重大需求"才能得到满足,正如劳伦斯所说的,"我们必须把自己再度植入宇宙中。"

尽管我们生来就有分离感与缺乏自我价值感的迷惘,但我们同样有觉醒能力。当停止与自己为敌,学习以充满智慧的慈悲心来面对生活时,我们便能从迷惘的监狱中解脱出来。本书所呈现的就是拥抱生命的过程,当我们学会彻底接纳自己的生命,便能重新找回伊甸园--这为世人遗忘却又令人珍视的完满、觉醒和爱。

①僧灿(530~606),禅宗三祖,本为居士,由禅宗二祖慧可赐名,隐居安徽皖公山,著有《信心铭》。

②劳伦斯(1855~1930),英国诗人、小说家、散文家。出生于矿工家庭,当过屠夫、会计、公司雇员和小学老师,曾在国外漂泊十多年,对现实抱批判否定态度。他写过诗,但主要写长篇小说,共有十部,最著名的是《虹》(1915)、《爱恋中的女人》(1921)和《查泰莱夫人的情人》(1928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