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僧人的服装与在家人的服装有着明显的区别。这除了宗教上的原因外,还有历史、地域、民族、风尚等诸多方面的原因。佛教传入中国已近两千年,在汉、藏、傣等民族间存在着不同的佛教系统,因此各族的僧人服装也不尽相同。特别是汉地佛教,流传时间久远,区域广阔,加之汉族服装在各时代中变化
很大,以致影响到汉族僧人。他们的服装在颜色和形制上也变得复杂起来,与印度原始的僧人服装的差别就更大了。 1.僧服颜色 根据印度佛教旧制,僧服的颜色是有严格规定的。 《毗尼母经》卷八中说:“诸比丘衣色脱,佛听用十种色。十种色者:一泥、二陀婆树皮、三婆陀树皮、四非草、五乾陀、六胡桃根、七阿摩勒叶、八亻去陀树皮、九施设婆树皮、十种种杂和用染。如是等所应染者此十种色。是衣三点作净法,一用泥、二用青、三用不均色,用此三种三点净衣。” 《萨婆多毗尼毗婆沙》卷八中说:衣不得用黄赤青黑的五上色。又有纯色,如黄蓝、郁金、落沙、青黛及一切青者不得着用。 《十诵律》卷十五中说:比丘得新衣,如青衣、泥衣、茜衣、黄衣、赤衣、白衣者,应以青、泥、茜三种色随一坏是衣色。 《摩诃僧祗律》卷二十八中说:“比丘不听着上色衣,应用根染、叶染、花染、树皮染、下至巨磨汁染。” 以上的文字说明两点:一、僧服的颜色不许用上色或纯色:二、所有新衣必须有一处点上另一种颜色,以破坏衣色的整齐而免除贪着,这叫作“坏色”或“点净”。 在佛教律制中,虽然禁止用上色、纯色的僧服,但是染僧服也有多种不同的颜色可用,用得最多的是赤色。例如《大唐西域记》卷二中说,释迦如来的袈裟色黄赤;《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》卷二十九说,佛的姨母大世主着赤色僧伽胝衣。《善见律毗婆沙》卷二中说,阿育王时,大德末阐提身着赤衣。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,僧人还是披赤衣的。《弘明集》转引《理惑论》说:“今沙门被赤布。”但在一段时间的小范围内,僧人袈裟的颜色曾发生过紊乱现象,自从唐武后依唐代三品以上官员服紫的规定,赐给沙门法朗等九人紫袈裟,在唐宋时代一直都以赐紫衣为沙门的荣耀。因而引起忽视戒律的规定,随意选用袈裟的颜色,这在后来得到了纠正。当然,从汉代到现在,佛教僧人的袈裟还是以赤色为主,但太执著于“赤色”,而以朱红袈裟为最普遍。殊不知朱红色是戒律中所不允许的上色和纯色,而古代印度僧人所披的赤衣乃是红而兼黑或红而兼黄的。 由于汉地天气寒冷,中国的僧人们仅靠袈裟是不能御寒的。即使是西来的大德高僧,只披袈裟也过不了冬季,必须添着其他衣服。到了东晋时,便出现了不同于袈裟的僧服“缁衣”。宋赞宁《大宋僧史略》卷上引《考工记》云:“问:缁衣者色何状貌?答:紫而浅黑,非正色也。”黑色的缁衣在僧人间很快风行,如南朝宋时,孔凯称慧琳为“黑衣宰相”;齐初,荆州竹林寺僧慧与玄畅被称为“黑衣二杰”。 郦道元《水经注》卷六束水注中,称道家采药之辈为“绍服思玄之土”,可见绍色本是中国古代宗教服色,因而佛教僧人在常服上也选用此色。佛道之分只在用冠、用巾之不同,结果黄冠成为道士的专称,缁衣成为僧人的别号。其后僧人增多,穿缁衣的也就更多,道士不得不改变他们的服色。从此,缁衣便成为僧人的专称,而缁衣和白衣即成为僧人、俗入的对称。但据《僧史略》载,北周武帝禁沙门服缁,令改服黄色,从此,僧人常服的颜色便多样起来了。中国文化的发展,在北方偏于保守,所以在唐末宋初时,并部幽州还保持续衣之旧而尚黑色。 明代洪武初年,朝廷正式制定了僧人的服色。明《礼部志稿》云:“洪武十四年令,比僧道服色,禅僧茶褐常服、青绦、五色袈裟;讲僧玉色常服、绿绦、浅色红袈裟;教僧皂常服、黑绦,浅红袈裟。”现在僧人的常服太多是褐、黄、黑、灰四色,在北方有黄绿色。在此五色中,又各任意深浅不一,已不成其一定的规制了。 2.僧服型制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代印度,由于教义、风俗、气候等原因,僧服的型制只有“三衣”和“五衣”,统称为法衣。佛教传入中国后,情况在发生变化,根据佛制“许蓄百一长物”的规定,在法衣之外增加了常服。因此,汉地僧服的型制可分为两类:一类是法衣,僧人在佛事和法会期间穿着的服装;一类是常服,僧人日常穿着的服装。 僧人的法衣有以下几种: 三衣 指僧人所穿的三件僧衣,总称为架缓。“三衣”分别为五条衣、七条衣和大衣。 五条衣 梵语叫安陀会,意译为下衣、内衣、中著衣。它由五条布缝成,每条一长一短,共计十隔。此衣衬体而著,穿在最里面。 七条衣 梵语叫郁多罗僧,意译为上衣。它由七条布缝成,每条两长一短,共计二十一隔。此衣穿在 五条衣之上。 大衣 梵语叫僧伽服,意译为复衣、聚众时衣。它由九条到二十五条布缝成。此衣穿在最外面,是僧人的礼服。凡说法、见尊长、进王宫、乞讨布施时必须穿着,故称祖衣。此衣分为三品九种:下品三种分别为九条、十一条、十三条,每条皆两长一短;中品三种分别为十五条、十七条、十九条,皆三长一短;上品三种分别为二十一条、二十三条、二十五条,每条四长一短。大衣的隔数,从九条衣的二十七隔到二十五条衣的一百二十七隔不等。条数、隔数越多,著衣者的身份越高贵。 “三衣”的剪裁缝合都作长方和正方的水田形状,又名田相衣、水田衣、割截衣。关于田相衣的缘起,载于《僧抵律》:“佛住王舍城,帝释石窟前经行,见稻田畦畔分明,语阿难言:过去诸佛,衣相如是,从今依此作衣相。”《增辉记》也说:“田畦贮水,生长嘉苗,以养形命;衣法之田,润以四利之水,增其三善之苗,以养法身慧命也。” “三衣”是由许多碎布片补缀合成,又名百袖衣、袖衣,因而僧人自称袖衣人、衲子。据《十诵律》所载,袖衣又得名于五袖衣:一有施主衣、二无施主衣、三往还衣、四死人衣、五类扫衣。又说,佛初度五比丘时就提倡着五袖衣。此衣有十利:一在粗衣数,二少所求索,三随意可坐,四随意可卧,五浣濯易,六少虫坏,七染易,八难坏,九更不余衣,十不失求道。 “三衣”即是袈裟,原译为加沙,东晋的葛洪撰《字苑》,下方添衣,改作袈裟。袈裟除上述名称外,根据其宗教意义,还叫做离染服、离尘服、出世服、去秽衣、无垢衣、莲花衣、消瘦衣、忍辱铠等等。汉地僧人的袈裟只穿三件中的一件,搭在常服外面。并且,要受了“三坛大戒”的僧人才能搭七条衣和祖衣。 原始的袈裟是没有装配衣钩的。据《四分律》第四十说:“佛弟子舍利弗入白衣家,深恐风吹袈裟,脱肩落地。”由此,佛陀听许弟子在左肩胸前袈裟领边,穿钉钩纽,系牢袈裟。后来,演变成如意形的衣钩和衣环。 五衣 僧服除了“三衣”以外,还有两种衣,合称为“五衣”。一种是僧祗支,意思为覆膊衣或掩腋衣,是一种长方形衣片,袒右肩覆左肩掩两腋;一种是涅槃僧,意译为“禅裙”,是系于腰部的腰衣,它像浴巾一样围在腰问,掖在腹部。这两种衣是热带亚热带人的贴身便衣,好像现代的背心裤衩,这与中国气候和民族习惯不合,汉族僧人没有采用。为什么僧人着衣件数为三、五,缝衣的布条为五、七、九……等奇数呢?因佛教认为,奇数属阳,阳能生万物,三衣;九条等表示能生万善。 缦衣 梵名钵吒,也译作缦条,用两幅布做成。缦者,漫也,通贯而无田相约非正规袈裟,多为黄褐色,沙弥、沙弥尼未受具足戒时穿用,比丘、比丘尼也可以穿。在家的佛门弟子优婆塞、优婆夷,也可以有一件缦衣,但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穿,只有在作佛事、礼拜、忏悔时才能穿,故又名“礼忏衣”。 卧具 梵语叫尼师坛,意译为卧具、坐具、敷具、随坐衣,是佛所制定的服具之一。它原来的作用,据《五分律》说:“为护身、护衣、护僧床褥故,蓄坐具。”若行路时,须长叠、中叠放衣囊中;回本住处,应敷而坐。现在,僧人主要将其用于佛事和法会礼仪上,作为礼佛拜僧所用的敷具,已失去坐卧功能,故专称为“具”。它的大小,律制规定为“长佛二拃手,广一拃手半”,合现在长四尺八寸,宽三尺六寸。它的质料,应使用旧布或粗布,若不得不使用新布时,当在上面缝贴一块旧布,以破坏其美观。现在的“具”,是用两重黄褐色布料复叠一起,四边缝贴青色布条制成。这样的“具”反而更美观了。 僧人的常服有以下几种: 海青 “海青”是我国汉地僧人的主要常服,它的款式为宽腰阔袖、圆领方襟,比所有衣服肥大得多,因此,通常把它叫做大袍、方袍,简称袍。 “海青”的得名,据明人郑明选《秕言》卷一中说:“吴中方言称衣之广袖者谓之‘海青’。按太白诗云:‘翩翩舞广袖,似鸟海东来。’盖东海有俊鹃名海东青,白言翩翩广袖之舞如海东青也。”因此,后来把鸟名借作僧袍名。 “海青”来源于我国汉唐服式,虽然不是佛陀古制,但早已为佛教所用,形成了佛教的特色。它的衣领用重叠的三层布做成,叫“三宝领”;领上扎有五十三行蓝色线条,喻意“善财童子五十三参”。它的袖口是缝合起来的,这也是僧袍和俗袍的区别。海青使僧人的仪容整肃、道风庄严,它虽然不属于法衣,但除了袈裟以外,当是最圣洁的僧服。穿着“海青”,大都是在礼诵、听经、会宾、议事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的场合。 “海青”的颜色,多根据寺内传统习惯,普通僧人以青灰色、木兰色为主,长老法师则以黄褐色为主。 衫、褂 佛教丛林寺庙自唐代百丈禅师倡导农禅制度以后,僧人都要“出’坡”或参与寺内杂务,穿着“海青”不方便,于是出现了衫和褂。衫的款式是采用“三宝领”和旗袍的腰身襟袖搭配而制成,纽扣在腋下的右襟边沿。衫的种类有长及脚背的长衫,长仅过膝的二衫,长未及膝的短衫。褂的款式是“三宝领”的对襟短褂,有袖或无袖。本世纪三十年代,太虚大师还倡导一种新式的对襟褂“太虚褂”,即现在“罗汉褂”。衫和褂的颜色,以灰色、褐色、木兰色最为普遍。 帽、冠 僧人都是光头,一般不戴帽。但在冬季或部分老年僧人,也有不少戴帽的。僧帽主要是紧随头型的便帽和上大下小的平顶帽,冬季的老年僧人多戴披风帽,俗称“观音兜”。济公和尚所戴那种前后起翘状如元宝的“芙蓉帽”,现在很少有人戴了;另有天冠、宝冠、毗卢冠等“法冠”,一般僧人不能戴,只有大法师在“放焰口”仪式或重大法会上才能戴。 鞋、袜 我国汉地僧人都必须穿鞋、袜,在《救修清规》、《月用轨范》等典籍里都有明确规制。鞋有三种类型:一是芒鞋,用草类织成,又叫草鞋。二是罗汉鞋,用布料做成,鞋面为三片布条缝牢,鞋帮缀留一些方孔。三是僧鞋,用布料做成,鞋面中间有硬梁,全身无孔。罗汉鞋多为灰色、褐色,僧鞋多为黄褐色。袜子为长筒布袜,实际上就是我国汉唐以来布袜的式样,习称为罗汉袜。罗汉袜上齐膝盖,裤管孔在袜内,不但可以冬季御寒,夏季防范虫蛇,并且可以庄严威仪。袜的颜色以灰色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