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
所谓「星灯」,是传佛心灯、续佛慧命之意。这个世界必须靠我们每个人的心灯,照破愚痴、照破黑暗、照破邪见。这个灯是无尽灯,从释迦牟尼佛一直传到现在;现在,我们必须传给大众。自己这一盏灯要发光发热,不但能照亮自己,也照亮大众,成为一盏带给世界光明的灯。
各位同学在学校里的功课都很忙碌,而且也有很多压力,藉由暑假的这个活动,使自己有一个休息、缓冲的平台。诸位能够参加星灯营,是一个最大的福报;假使利用暑假去旅游,去作种种休闲活动,不仅身体很疲倦,心当中也依然空虚。人除了物质生活、精神生活,还有心灵的世界,明白了这些道理,我们活在世间上就很有价值、很有意义。
一个人要活得有价值、有意义,第一,学业要有成就。诸位在学校里念书,不是拿一张毕业文凭就了事了,而是要有成就。有了成就,对于自己、对于父母、对于老师、对于社会,才能够报答。何谓「成就」?每个人都是一棵菩提树,一棵最珍贵的树。这棵树要成长,不是简单的事;成长之后,还要枝叶茂盛,更不简单;枝叶茂盛了,还要开花;开了花,还要结果;不但要结果,还要果实累累。每个人都有这个希望,但是,想要结果,必须从根上去努力。一个是根,一个是本。什么是根?什么是本?也要了解。
我们的根是什么?是善法。每个人都要有善法;没有善法,就像树的根不坚强,遇到风雨就会倒,所以要根深柢固。善法包括得非常广泛,在家庭有家庭伦理,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,这些都是善法;在学校,要尊师重道,同学互相砥砺、共同研究,这就是善法;在社会上,就是敬老尊贤;宗教伦理,就是师资道同,要讲传承,要有道。这些虽然很普通,但是,做到了就是一件大福报。「本」是什么?所谓「本立而道生」,以心为本,就是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这一念心。
每个人都知道要打拼努力,但是,有几个人能够成功的?就是没有注意根和本。所以,希望每一位同学,从现在开始,除了学业、智慧、技能以外,还要修善法,这是很重要的。所谓「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」,不要认为:「我将来要做一个大善事,这是很小的善法,没做无所谓!」大家要知道,大钱是从小钱慢慢累积起来的,大善是由小善累积起来的。希望将来银行里有几百万、几千万,现在就要慢慢存钱,经过十年、二十年,就有一笔可观的数字,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。大家都羡慕大善人,大善人也是由小善集合起来的。孝顺父母,友爱兄弟,尊师重道,同学互相劝勉,不占人家的小便宜,不幸灾乐祸,都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得到的。虽然是小善,集合起来就是大善。不存侥幸,不占便宜,这一念心就是善念。假使在学校用公家的电话,偷偷连络私事,就是偷盗;借人家的笔写完后故意放在自己包包里,也是偷盗。一般人觉得:「这算什么?又没多少钱的东西!」有这种心念就不光明,就是罪过,就不是善法。所以,儒家说:「人有善愿,天必佑之。」心要起善念,口要讲好话,身要做善事。假使从现在开始点点滴滴建立起来,人格就完成了。
(二)
人格很重要,出家众有僧格,社会上讲人格,学校里则强调品德。品德不是像中奖一样,一下子就有,而是在平时累积起来的,所以古德说:「行善如春日之草,不见其长,日有所增;作恶如磨刀之石,不见其减,日有所损。」我们做了善事,不会马上现前一个大的福报,也不会一下子考上状元,所以容易被忽略。
「行善如春日之草」,行善就像春天的草一样,一天、二天、三天……天天看,好像都是一样的;但是,它天天都在成长当中;做善事也是一样的,积功累德。「作恶如磨刀之石,不见其减,日有所损」,假使投机取巧,幸灾乐祸,开人家的玩笑,「大错不犯,小错不断」,这就是没有人格、没有修行、没有修养。修养,是从小一直到大学毕业,进入社会做事,慢慢累积起来的德行,我们不能交白卷。
佛经里讲,一个是性德,一个是修德。修德,不修就没有。以五戒来说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就等于儒家所说的「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」五常。受了五戒,每一条戒都有五位善神来守护你,五戒持守得好,就有二十五位护法善神。假使做不到五戒,政府也不会怪你、罚你。但是,假使你做到了,就有福报、有功德、有口碑。例如,不抽烟、不饮酒,政府并不会奖赏你,但是你持守不饮酒的戒,马上就有功德。
所以,佛法要慢慢去研究,它是从因上来观察,有因一定有果。例如,在学校里,由于努力用功,将来考试一定有好成绩,这就是因果关系;假使平时马马虎虎,品德不好,跷课,投机取巧……这些因不好,不可能会有好成绩。因果是一种定律,而不是迷信。不过,佛法所说的三世因果是看得很远的,过去因,现在果;现在因,未来果。所以,不要听天由命,不要去看相、算命,只要现在努力,未来一定很好,这就是因果。佛法是人生的真理,从现在开始,要给自己一个期许,要修身、要修心、要修善。这棵树的根才会扎得很稳。有了根、有了善法,就建立了做人的基础。
第二个是本,就是更进一步的了。「本」就是心,心要净、心要定、心要明、心要正,这个是你们必修的功课。如何才能有清净的心?要经常检讨反省自己心当中有没有烦恼?有烦恼,马上就要改过。我们心当中的烦恼很多,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……在心当中,就好像是不定时炸弹。归纳来说,就是贪瞋痴三个烦恼,贪财、贪色、贪吃、贪睡、贪名、贪利,有了这些,心就不清净。心不清净,智慧就被覆盖了;就像天上的太阳被乌云所遮,失去了光明。
智慧是从清净心生出来的。想要有大智慧,就要时时刻刻检讨反省。祖师云:「心田不长无明草,性地常开智慧花」,一发现心当中有无明草,要立刻拔除。什么是无明草?例如,遇到不如意的事情,无明火高三丈:「某个同学对我不好,我记下来,以后给你好看。」这就是烦恼,这就是无明草。知道了以后,马上惭愧忏悔:「同学要互相帮忙,要忍耐。」不计较,心量广大,如古人所说:「将相额头堪走马,宰相肚里能撑船。」退一步,海阔天空。要学会这些,要知道忍辱,知道退让,这就是修养。假使连这个修养都没有,将来做不了大事;即使做了大事,也一定会失败。
(三)
历史上有一位张英,某日,张英家人的邻居修墙占用了他们的土地,张英的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张英,想利用他当官的势力,让邻居退回去。张英回了一封信,写了四句话:「千里修书为堵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?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」这就是修养。现在社会上,人与人之间斤斤计较,不知道退让,不知道修养,所以,彼此仇恨、斗争。做人,修养很重要,这就是德行,就是修德。
所谓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显」,性,是指我们的本性。本性,就是觉性、佛性。「性德方显」,时时刻刻觉性现前,心当中都是光明,走到什么地方都抬头挺胸,古云:「心正不怕邪」、「心正不怕雷打」。所以不需要去看相、算命,只要保持心地光明,走到任何地方,都有善神护持。
《大学》云: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」大学,是大人之学,是君子之学、菩萨之学。如何才能找到大学之道?「在明明德」,明白自己的德行,明白心当中有一个觉性。
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彻大悟,说道:「奇哉奇哉,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执着不自证得。」释迦牟尼佛看到天上的星星大彻大悟,每个人都看过星星,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大彻大悟?因能看的那一念心要向内看,那一念心是本具的。要明白那念心是自己,要去保养那一念心,没有妄想、没有昏沈、没有杂念、没有恶念、没有邪见,时时刻刻检讨反省,就是「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」,明白自己的性德。〈师说〉云:「师者,所以传道、授业、解惑也。」传什么道?就是「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」这个道,就是心法。
《中庸》云:「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。」一剎那都不能离开正念,不能离开智慧,不能离开这一念觉性。起了恶念,道就不在了,要马上检讨反省,坚住正念,把这念心收回来,道就现前了,就是这样修。佛法讲得更明白,道在哪里?道不离心。从国小、国中、高中到大学,课程这么多,这些智慧、技能,装在什么地方?是在我们的觉性心田里,觉性不会灭掉。
白居易一生下来就认识「之、无」二字,这种现象不但中国有,外国也有,一生下来就知道过去的事情,这就是觉性的作用。现在发展到太空时代,一般人只知道崇拜科技、崇拜科学,而不知道科技、科学是我们人类的智慧产生出来的,智慧是由我们这个心静下来而生。明白了这个道理,就知道要修心,觉性是很重要的。有了智慧,看什么事情都看得很清楚。佛经里讲,众生的心是粗中之粗,菩萨的心是粗中带细,佛的心明察秋毫,是细中之细。为什么佛的心明察秋毫呢?因为佛的心当中没有无明、没有烦恼,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三种烦恼统统化除,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,没有一点尘垢,照天照地;就像一潭止水一样,没有一点波浪。所以我们要把握重点,找到了心路,就能提升自己,就知道佛在哪里、道在哪里,这一生就很愉快,感到人生是最大的盛事。
(四)
「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」,世间上的学问、事业,都要人去做才有办法成就;出世间的道业、功德,也需要我们自己去努力。「没有天生的释迦、自然的弥勒」,释迦牟尼佛为世所尊,并不是天生而来的,是经过多方面精勤努力的修行所成就。
「菩萨向五明处学」,五明,指内明、工巧明、医方明、因明、声明。第一,内明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;第二,工巧明,像诸位在学校里,学习很多智慧、科学、技能;第三,医方明,要懂得医学;第四,因明,要懂得逻辑学;第五,声明,要懂语言学。菩萨普度众生,必须要向这五个方向去努力。
内明是最重要的,诸位听法这念心,是人人本具的。虽然是本具,假使不知道修行、不知道返照、检讨,还是没有用。「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」,「明德」就是检讨、漏尽自己的烦恼,心当中一片光明,我们本具的明德智慧、德性就现前,这是根本。
「在亲民」,除了自己知道以外,还要告诉大家,每个人都有觉性,每个人都有这个德性,不要作贱自己、糟蹋自己。这一念心照天照地,具足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功德。一般人说这念心是「无远弗届」,为什么?无论是远、是近,这念心都没有障碍,不论隔山、隔海,这念心好像虚空一样、和电波一样,无远弗届。举例来说,自己的亲人或同学到国外留学,你每天想念,想久了以后,晚上作了一个梦,梦到你所想的这个人好像生病了。醒了以后,心想:「这场梦是真、是假?」马上打电话给对方,发现他真的生病了。
这念心有体、有相、有用,要会用这念心;假使不会运用,这念心不是清净的智慧。报纸上刊载,五、六个人作观想,就能让汽车移动,证明这个心的力量不可思议;但是,我们不是学这些东西,所谓「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」,这只是心的作用,大家要了解。
心有好的作用,也有坏的作用。这些作用是从体上来的。假使只知道作用,心就成了生灭,跟一场梦一样。每个人都在作梦,例如,现在回想国小时期的生活、国小时期的身形,现在都没有了,就像一场梦。读了高中,才知道国中也是个梦。现在读大学,将来大学毕业了,在社会上做事,有成、有败,有生、有死,每个人的遭遇都不一样,过去的一切就如同梦境。
人生确确实实是一场梦!在座诸位将来都会为人师、为人父、为人母,过去国小、国中、高中、大学阶段,哪一个才是你?没办法找出一个定位。例如,现在当了老师,因为有学生,才有老师;假使因缘不具足,不能当老师,老师这个名称也没有了,这正是梦。成家立业,娶了妻子,生了孩子,当了父亲。为什么当父亲?因为有儿子才会当父亲。同样地,有太太,才有丈夫;有丈夫,才有太太。所以,人生就是一个梦,过去只是一个回忆,哪一个才是你呢?
佛经说「圣人无梦」,要达到无梦的境界,就要净心、定心、明心,这念心要能作主。国小、国中、高中、大学……从生到死,这念心都存在,这才是真正的自己,为什么不在这个地方来用功、来办道、来安住?这就是众生颠倒。
所以,除了世间法以外,还要知道心是根本。有了根、有了本,还要照顾这棵树,要浇水、拔草。没有水,树会枯死;什么是水?大慈悲就是水。佛经里讲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,菩萨是无缘大慈,如来佛是同体大悲。我们要有慈悲心,慈悲心很重要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一切众生都是自己过去的亲眷,一切众生都是未来诸佛,众生是同体的。草,代表我们心当中的烦恼,所以,天天都要检讨反省,拔除无明草。
(五)
现在一般人不要说是无缘,对有缘的人也生不出慈悲心。父母、师长、兄弟、朋友是最有缘的,但是,一点点不如意就斗争、打架、谋杀。菩萨是「无缘大慈」,对方不一定是我的亲戚、朋友,应该帮忙的我就要帮忙,说不定他是过去的亲眷,是未来的菩萨、未来的诸佛;即使不是亲眷,我们也要尊重生命、爱惜生命,如《孟子》云:「见其生不忍见其死,闻其声不忍食其肉,是以君子远庖厨。」佛法里讲不杀生,就是这个道理,这就是慈悲心的表现。
现在的人就是缺乏慈悲心,假使每个人都有慈悲心,社会就太平。每个人的生命是一个共同体,休戚与共,息息相关。这个道理过去不容易体会,现在马上就能体会得到。例如,SARS病毒肆虐期间,由于它传染力强,全世界的人都怕它。可见,整个世界是一个生命共同体。空气不是台湾的,空气里面有了毒,就会传到世界各地。现在全世界都有地震、水灾、土石流,哪个地方发生大灾难,我们共同去援助,这不是休戚与共吗?这个理论很高远,最低限度要从日常生活做起,家人、同学、老师,彼此都是息息相关,要从这些地方做起。
佛经里有一个公案:有一天,释迦牟尼佛和舍利弗外出托钵,度化众生。途中,看到空中一只老鹰正在追一只鸽子。鸽子无处可逃,一看到佛陀在下面,马上飞下来停到佛陀的影子当中,感觉获得安全、得到保护了。这时,释迦牟尼佛跟舍利弗说:「舍利弗,你看这只鸽子在我的影子中很安心;如果鸽子在你的影子底下,它就会惊慌恐怖。」舍利弗心想:「我已经证到阿罗汉果,没有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了,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?」佛说:「你不相信的话可以试试。」当舍利弗把自己的影子罩在鸽子身上,鸽子果然马上就全身发抖。舍利弗问世尊这是什么原因?佛说:「你虽然证到阿罗汉果了,但无始无明还没有破。」所以,罗汉和佛比起来,还是相差很远。从这个公案可以证明,我们要有慈悲心,要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。
杀猪、杀牛的屠夫,身上有一种杀气。屠夫去买牛、买猪,牛、猪看到屠夫一身的杀气,闻到这个味道,就知道他要杀它,牛马上就流眼泪,猪马上就跳起来了。佛经里讲「一切众生都有佛性」,真正是如此的。
大众都还很年轻,要多做善事,做多少就得多少,这一生不能交白卷;交了白卷,对不起自己。所以,一是修善,一是要有慈悲心。有了慈悲心,这棵树就会长得很茂盛,将来就会开花。假使你们的学业成就,这棵树不但很粗壮、很有生气,将来还会开花、结果。所以,要培养自己的智慧、慈悲、善法、德行,就要从这里做起。
(六)
普台国小、国中、高中的办学理念,是「中学为体,佛法为根,世学为用」。「中学为体」,就是「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」,如家庭伦理、学校伦理、社会伦理,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。进一步来说,《尚书》云: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」这是最高的境界。「人心惟危」,人的心很危险,充满了愚痴、邪见,只有自己,没有别人,所以会把自己带到危险的地带。
「道心惟微」,这念心微而难见,所谓「心粗如柱,道细如毛」。既然道心微而难见,怎么办呢?就要天天反省检讨。「惟精惟一」,时时刻刻检讨反省,克制自己心当中的烦恼,如儒家所说:「克念则圣,罔念则狂」,放纵自己,就成了狂妄之人。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放纵自己,想怎么做就怎么做,自己欢喜就好了,不管别人的死活。「克念则圣」,要知道克制自己,时时刻刻检讨反省。能克制自己的恶念,就是圣人之道。
孔子的弟子颜回,不迁怒、不贰过。什么是「迁怒」?例如,跟同学相处时受了气,或是受到老师的责备,好像受了很大的委屈,气冲冲地回到家里,跟家人发脾气,这就是迁怒。自己要忍耐、检讨反省,把这个气化掉,就是不迁怒。不贰过,同样的过错不能犯第二次。「不贰过」不是件简单的事,但是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,渐渐就会有所体悟,感到精神很充实。
颜回有才华、有德行,但是前世没有修福报,所以很贫穷。虽然贫穷,但颜回安贫乐道,「一箪食,一瓢饮,居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」,为什么他很自在?
因为他明白孔子的心法,人穷志不穷,用贫来磨炼自己、用贫来养道。孔子知道任何人送颜回东西,他都不接受。有一天,孔子想了一个办法,用纸把一锭金子包起来,上面写着「天赐颜回一锭金」,放在颜回必经之路。孔子心想,这锭金子是上天给的,不是人家给的,颜回应该要接受。颜回经过时,看到一包东西,发现是金子,他想:「我这一生已经够了,这不是我的,我不要。」就在旁边写了几个字──「锭金不付命穷人」,又把金子放回原处。
儒家说「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」三不朽。「立德」,就是有德行。德,是慢慢修来的。四书里有很多关于做人做事的智慧,能让人养成担当和智慧,所以大家要去研究。
(七)
现在每个人都立大志,想救人救世,研究《大学》的三纲领、八条目,就知道怎么去着手、怎么去用功。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」,要想统治天下、统领世界,先要把国家治理好;假使连国家都没有治好,想要征服世界是很困难的。「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」,想把国家治理好,先要齐家,要把家庭治理好,你与妻子、儿女、整个家族,是不是和合?我们慢慢去观察,是不容易的。如果家庭小小一个范围都治不好,不可能把国家治好,不是贪赃枉法就是独裁,弄得一团糟。
「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」,要把家庭治理好,就要先修身,要建功立德,检讨反省,修善断恶。现在就是诸位修身的时候。身口意三业要清净,要建立完整的人格,人格完整了,才能做大事,才能建大功、立大业;假使人格不完整,只是空有理想,将来就会失败。
「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」,什么叫作正?我们的意要净、要诚,不能欺骗,意根要清净。禅诗云:「手把青秧插满田,低头便见水中天,六根清净方为道,原来退步是向前」,就是指要把身修好,心要正,意要诚。
「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」,怎么样意才能诚?要有正确的人生观,要有正确的知见。以念书来讲,为什么要念书?要找出一个道理、一个答案。每个人念书的目的都不一样,有的希望升官发财,从过去到现在都有这么一个说法:「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」,所以要拼命念书,这是为了富贵。这种知见不能说是不正,只是不圆满。庄子云:「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」要从书本上多学一些智慧,多了解一些道理,多学会一些技能、语言。为什么呢?工具备齐了,将来就有经天纬地的才能。知见怎么样才能正?「致知在格物」,「格」就是去掉,「物」就是物欲。「格物」,就是把心当中的烦恼去除得干干净净。
大学之道,就是诸位的根本。诸位都是未来世界的领主,都是未来国家的主人,现在是你们的黄金时代,「万丈高楼平地起」,要从现在开始努力,要觉察,实地去实行,做一分得一分,做十分得十分。祝福大众身体健康,学业进步,将来成大事、建大功、立大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