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觉网
正觉网
基本佛法 类品述说·三十七道品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您认识佛教吗 说吉话祥
主页/ 佛学基本知识/ 文章正文

《快乐之源》:从佛理角度阐释人生的苦与乐

导读:《快乐之源》:从佛理角度阐释人生的苦与乐人民网北京11月8日电 (陈苑)《快乐之源》是嘎玛仁波切对几十年来讲经及修行实践的总结,对人生的苦与乐从佛理角度进行了阐释。该书内容深入浅出,文字引人入胜、...
《快乐之源》:从佛理角度阐释人生的苦与乐 人民网北京11月8日电 (陈苑)《快乐之源》是嘎玛仁波切对几十年来讲经及修行实践的总结,对人生的苦与乐从佛理角度进行了阐释。该书内容深入浅出,文字引人入胜、引经据典、博古通今,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综合论述,既是一本心灵指南,又是一套实用手册。

《快乐之源》封面 资料图

本文摘自《快乐之源》 作者:嘎玛仁波切 出版社: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:2013-10

【注:东方出版社已授权人民网读书频道对本书进行连载,禁止其它媒体转载!如需转载,请联系东方出版社。】

内容简介:

快乐是人类永恒的主题,获得快乐,是所有生命的共同愿望,嘎玛仁波切认为,近年来,生活压力越来越大,获得快乐看似简单,但多数沉迷于声色犬马,这种满足感转瞬即逝,很难获得持久的幸福。《快乐之源》一书共分四部分,对应着从“苦、集、灭、道”四个方面入手,在指出为什么会觉得不快乐之后,分析不快乐的根本原因并找到真正快乐所在,最后告诉大家怎样改变观点与行为,从而得到恒久的快乐和幸福。

作者指出,我们与快乐渐行渐远,是因为大家忽略了心灵的提升与开发:“人心良善温暖的一面,日渐萎缩,为了保护一己私利,越来越多的人变得自私而冷漠。有能力者,对于需要帮助的人,不再将心比心地适时伸出援手,甚至怀有瞧不起他人的傲慢心;而能力不足者,对于他人所拥有的名利财富,也容易因为自己的匮乏与自卑,生起仇视的嫉妒心。”只有向内看,寻找自我,重拾良善,快乐才会成为生命中永恒的主题。

《快乐之源》精彩章节:

我们的困惑:不快乐

佛陀,是证得万事万物及所有生命本质的觉悟者。他明白不仅是人,只要还在六道轮回的生命,都离不开“苦”。所以,当悉达多王子成佛之后,初次转法轮对五个弟子讲的第一句话,就是“苦啊”。弟子认真聆听佛陀接着要说什么,没想到佛陀又说“苦啊”。大家继续等,佛陀第三次开口又说了一句“苦啊”,如此连续叹了三次“苦”。

“苦”,是指身体和心灵感受到的种种痛苦,这一切的苦,也就是佛法所说的六道轮回之苦。轮回主要有三种根本大苦——苦苦、变苦、行苦,这是不变的真理。

苦苦,就是前苦未尽,后苦又来的痛苦,或说是“得到了”就会感受到的苦,例如生病、遇上天灾人祸等等。变苦,是指我们所认为的快乐,包括拥有的房子、衣服、食物等等财物,未来都会成为痛苦的来源,因为它们时刻都在变化,终至失去或消失,这就是“变苦”,也就是“失去了”而会感受到的苦。“行苦”,是指我们一切的所作所为,包括世人认为的所有快乐,都潜在着痛苦之因,食衣住行所享受的一切,都有我们不知道而造作的恶业,都是未来痛苦的来源。所以我们最难以察觉的就是行苦。

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会放弃世间至上的权力与财富,去寻找解脱的道路呢?因为身处轮回苦海中,无论用什么方式生存,生命中的痛苦都是多于快乐的。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,快乐的时间非常短暂,我们所谓的快乐,其实大多是我们努力很久之后,在经历过的多数痛苦之中,那些少数比较甜的部分,也可说只是苦中作乐。所以,佛陀第一次传法时,才会接连三次喟叹“苦啊”。

可是,佛陀讲“生命是苦”,并不是要告诉大家这个世间有多么悲情或沧桑,所以只能束手无策地活在痛苦中。很多人会说:“佛教徒都是消极的。”怎么会消极?正因为佛陀一开始就说轮回的本质是苦,我们早就做好心理准备,也知道应对的方法,反倒可以积极面对。如果一开始,我们误以为这个世界全是快乐,永远不会改变,当痛苦突然降临时,没有任何心理准备,反而无法积极面对。正是为了让我们更积极面对生命,佛陀慈悲地提醒我们:“警醒啊!不要被眼前暂时的快乐所迷惑。世间快乐的本质就是苦,整个轮回的本质也是苦。”佛陀明确地告诉我们,在生命循环的过程中,要先了解苦是它的本来面目,然后再找到不会受苦的方法,而学佛就是为了从各种苦中解脱出来。

苦是有原因的、有来源的,从哪儿来?是从无明、无知而来。佛法将痛苦的“根源”或“因”,称为“集”;把灭除痛苦后,达到圆满境界的涅槃,称为“灭”;把灭除痛苦而获得真正快乐的方法,称为“道”。“苦集灭道”称为四圣谛,“谛”是真理的意思。因为只有先认识苦及苦因,然后找到灭除痛苦的方法,最终才能达到灭除痛苦之后的境界,所以称为四圣諦。

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【5】【6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