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觉网
正觉网
基本佛法 类品述说·三十七道品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您认识佛教吗 说吉话祥
主页/ 佛学基本知识/ 文章正文

《忏悔文》竟然有如此深广的内涵

导读:《忏悔文》竟然有如此深广的内涵每日功课前我都先诵八句的《忏悔文》拜忏。虽只是短短的八句,内涵却深奥广博,具成佛之因,菩提之种,是我们断恶修善、净罪集资不可或缺的上妙法宝。第一句:往昔所造诸恶业。我...
《忏悔文》竟然有如此深广的内涵

每日功课前我都先诵八句的《忏悔文》拜忏。虽只是短短的八句,内涵却深奥广博,具成佛之因,菩提之种,是我们断恶修善、净罪集资不可或缺的上妙法宝。

第一句:往昔所造诸恶业。我们无始以来流转于六道轮回中不知有多么久远了。在这么久远的时间里,我们造作了无数的恶业,而善业却非常的少,否则也不用这么费劲吧咧的求解脱了。这也正是在这个世界上,无论富有还是贫穷;帝王还是百姓;男女老幼;农工商贾;众生的烦恼相都是具足的,并且随时都在显现的原因。就是这些恶业的缠缚、迷惑障难,令我们身不由己、不能自在。

第二句:皆由无始贪嗔痴。而造作这些恶业的根源,就是因为众生愚痴没有智慧,不能透视世间的真相。因此对境心生贪着执取,贪而不得即嗔。顺我者喜,逆我者嗔。贪嗔痴归结起来就是无明,无明就是黑暗,看不清事物的真相。因为无明,所以执着这个“我”是真实的。于是起种种的妄想分别去贪求执着:这是我的,那不是我的;他是好的,他是坏的;我喜欢这个,不喜欢那个;她爱我,她不爱我等等。合我意者,我便欢喜。不合我意者,我便嗔恨。都是因为无明,没有智慧。

智慧不是聪明。聪明是指心思非常的机巧,它就像一种非常好用的工具,可以用它做好事,也可以做坏事。比如那些搞金融诈骗的,个个脑瓜都绝顶聪明,但是却用来造恶业,因此并不能说明他们就有智慧。而智慧是当下就照彻一切万法真相,不执取、不生分别。不分别不是不能分别,而是不做分别之想,即不打妄想的意思。因为当体即空,执取贪着个什么?因为本来就是本性中的东西,法尔如是。又何需贪取执着?故妄想不生,虽分别而不作分别之想。

大悲寺拜忏

第三句:从身语意之所生。因为根本无明而心生贪著、嗔恨的意愿、欲念。从而引发身体行为和语言上造作出杀、盗、淫、妄等等的恶业出来。究其本源,都是无名妄想心所造作。此无明妄想就是我们无始以来熏陶出来的习气。因此若要断恶、破无明,就必须彻底断除习气,转妄想心为智慧心,即转识成智。

第四句:今对佛前求忏悔;一切罪障(罪根)皆忏悔。忏悔文是三番三拜,第四句由渐次而进的三句话组成。我们已经皈依佛,自然要于佛前忏悔。佛是究竟解脱者,众生的本性就是佛,向佛忏悔就是在向我们本具的真心忏悔,转化我们的习气。因此第一番于佛前忏悔。第二番则是忏悔我们以往所造之一切恶业罪障。正是这些罪业,使我们轮转生死苦海,生起无尽烦恼,痛苦不堪。因此追悔一切已造之恶业,并且誓愿尽未来际永不复造。

正如《六祖坛经》云:“云何名忏?云何名悔?忏者,忏其前愆。从前所有恶业、愚迷、骄诳、嫉妒等罪,悉皆尽忏,永不复起,是名为忏。悔者,悔其后过。从今以后,所有恶业、愚迷、骄诳、嫉妒等罪,今已觉悟,悉皆永断,更不复作,是名为悔。

由于造业的根本是我们无始以来熏养而成的习气,故于第三番“一切罪根皆忏悔”。就是要努力断除根本习气,转贪嗔痴为慈悲喜舍,转妄想分别的这颗烦恼心为智慧心。

大悲寺拜忏

第五句:罪从心起将心忏。所有的恶业都是由我们的妄心分别执取而引发造作的,其根本就是无明,即习气。比如有人骂我,当下就起嗔心,根本不假思索,此即是无明,即是习气。因此不但已造的恶业要恒常忏悔,做为造业的根本——习气,更要恒常忏悔改过,渐渐熏习转化。

第六句:心若灭时罪亦亡。此“心”是指妄心,即引发我们造业的妄想、妄执、妄分别。经过恒常不断的熏习、转化、改正,分分证断烦恼习气,便不会再妄造恶业。此即妄心灭已罪亦亡故。

第七句:心亡罪灭两俱空。此句是承接上句之意。既然心已灭,罪亦亡,自然当下“两俱空”了。

第八句:是则名为真忏悔。由于习气已断,无明已破,自然真心显现,成就佛果。故不复有颠倒妄想,不复造业。故亦无有忏悔,是则名为真忏悔也。

此《忏悔文》义理深广,小编能力有限,不能穷尽其意。多有疏漏之处,还望道友们海涵。如此拜忏不但对我们的净罪集资大有裨益,同时还包含修行心法之次第。亦可通过此拜忏之次第,渐渐熏转八识,断恶从善,令菩提道种生发显现,进而广修六度万行,究竟成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