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觉网
正觉网
基本佛法 类品述说·三十七道品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您认识佛教吗 说吉话祥
主页/ 佛学基本知识/ 文章正文

《心经》智慧:凡人与佛的最大区别,不是觉悟高低,而是这2个字

导读:《心经》智慧:凡人与佛的最大区别,不是觉悟高低,而是这2个字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言: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。字虽简短,却暗含着人与佛之间最大的区别。名句释义:“眼”,就是《心经》中“无眼耳鼻舌身意”...
《心经》智慧:凡人与佛的最大区别,不是觉悟高低,而是这2个字

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言: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。字虽简短,却暗含着人与佛之间最大的区别。

名句释义:

“眼”,就是《心经》中“无眼耳鼻舌身意”这“六根”中的“眼”。佛法中,不论什么 “法”,都可以称“界”的。这“六根”、“六尘”、“六识”,既然都可以称做“法”,就都可以称做“界”。

“乃至”两字,是“一直到”的意思。就是说从“眼界”起,一直到“意识界”,中间所有的“耳界”、“鼻界”、“舌界”、“身界”、“意 界”的“六根”。“色界”、“声界”、“香界”、“味界”、“触界”、“法界”的“六尘”。“眼识界”、“耳识界”、“鼻识界”、“舌识界”、“身识界”、“意识界”的“六识”,完全都包括在其中了。“六根”、“六尘”、和“六识”,合并拢来,就叫“十八界”。

“识”,是“识神”,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“心”。因为“六根” 对了 “六尘”,就生出种种的分别心来,这个“分别”的“心”、就叫“识”。

佛曰:一切皆空。这一段,是说不但是以上所说的 “十二入”,在“空”中本来是没有的,就是这个“十八界”,也本来都是没有的,都是空的。

二、什么才是“分别心”?

以上所说的“六根”对于“六尘”,不过是“眼”看见有“色”,“耳”听到有“声”,“鼻”闻到有“香”臭,“舌”尝着有“味”道,“身”觉得有“触”, “意”觉得有“法”罢了。

现在有了这个“识”,就有了 “分别心”。譬如“眼”看见了一种“色”, 就要分别好看的,不好看的。“耳”听到了一种“声”,就要分别好听的,不好听的。“鼻”闻到了一种气味,就要分别“香”的,臭的。 “舌”尝着了一种“味”道,就要分别苦的、甜的。“身”觉得了有“触”,就要分别痛的、痒的。这都叫做“见分”。

虽然六种都叫“识”,实在还是不同的。“眼”、“耳”、“鼻”、“舌”、 “身”五“识”,专门在外边接触各种境界的。独有这个“意识”,是躲在里面出主意的,生出种种“分别”的见解来,就是这个“意识”。

二、佛与凡夫的最大区别,不是觉悟,是“妄心”

一个人本来的“真性”,原来同佛一样的。“本性”中,凡是佛所说的好处,凡夫也完全都可以有的。就因为这个“本性”被“妄心”所迷惑住了,“本性”中原有的种种好处,都显不出来了,就只有这个“妄心”乱来了。

所以佛是佛,凡夫是凡夫了。佛有三种“智”,凡夫若是能够明白了真实的道理,显出他的“真实性”来,那么这种“识”,就可以转成“智” 了,就是佛、菩萨了。“凡夫”就因为迷惑深了,所以本来有的“智”,倒反转成种种“识” 了,就永远做一个“凡夫” 了。

这六种“识”,都是依了各种境界转变的,所以都叫“转识”。这个 “识”,本来是没有的,本来是“空”的。

譬如:有一朵五色的华,用“眼识” 去分别它,才晓得这一朵华,是青色的,或是黄色的,或是赤色、白色、黑色的。若说,这分别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黑各种“色”的“识”,是“眼”中生出来的,那么为什么没有这朵华的时候,这分别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黑的“识”,“眼” 中就不生出来呢?这就见得这个“识”不是从“眼”中生出来的了。

若是说 “识”是“色”中生出来的,那么没有“色”的时候,“识”也就应该没有了, 怎么又会分别它是没有“色”呢?那又见得“识”也不是从“色”中生出来的 了。

”识”既然不是从“根”(就是“眼”)中生出来的,也不是从“尘”(就是“色”)中生出来的,那么这个“识”,实在是“空”的,“假”的了;

“识”既然本来是“空”的、“假”的,那就实在是没有的了;

“识”既然是实在没有的, 那么完全只有这个“妙真如性”是“实在”的了( “真如性”就是“真实性”,没有一切“相”的,所以称“妙”。)。

“妙真如性”,是“尽虚空,遍法界”没有“界限”的,不比“凡夫”的“妄识”,像“凡夫”的心量一样是很小的,有限制的,所以叫做“界”。

这“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”两句,是为了那些完全被“心”和“色”,迷惑的“凡夫”说的。

明白了这种道理,就可以破“法我执”,“人我执”和“法我执”都破了,就可以证得“阿罗汉”果,在“圆教”就是第二 “信位以上的菩萨了。